“這個山塘,我們盼了三十年了,
現在終于圓夢了!”
6月20日
黃材鎮塅溪村村民喻明亮站在曙光山塘前
望著這一灣綠水,別提有多開心~
原來
他們塅溪村九組想了30年
一度提上日程
卻又因經費緊張
不得不放下的“修山塘”夢
在這個夏天,終于成真了!
↓↓↓
近日,黃材鎮塅溪村曙光山塘成功蓄水,開始逐步發揮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
這標志著于1989年著手新建,1993年正式動工,歷經兩任水管站長,幾代村民共同努力的重要水利工程——曙光山塘順利竣工。
瞧
下圖這口山塘就是曙光山塘
當地村民心心念念的山塘
山塘占地20多畝
庫容總量9萬多立方米
是今年由市委、市政府提供材料和機械臺班費
村民無償讓出土地和義務投工建設的
重要水利項目之一!
在上世紀八九十代,塅溪村九組的村民種田主要靠天吃飯,在農忙季節,如果一個月不下雨,當地村民的莊稼就顆粒無收。為了解決村民的灌溉及生產生活用水問題,當時的黃材鎮水管站站長鄧愚才從1989年開始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在1993年正式啟動了曙光山塘的建設。
今年76歲的田元安老人,20多年前參加了曙光山塘第一次的建設,見到寧視君的到來,老人家興奮地帶著我們來到了山塘原來的建設地點。
“那個時候大家積極性非常高,每天都有200多村民自己帶飯帶菜在工地義務做事。當時施工條件比較差,大家都是依靠鏟子、鋤頭等普通工具做事,很辛苦。”說起當年村民們齊心修建山塘的情景,田元安老人仍歷歷在目。
田元安老人說,當年曙光山塘的建設,陸陸續續搞了七年,完成了一些基礎項目:壩基清下去了7米多,壩基兩旁向上清空25米,預計山塘設計蓄水位有30多米深。
▲曙光山塘舊址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曙光山塘建設到關鍵的時候,老站長鄧愚才卻因公殉職。
“我們站長很負責,修山塘是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他每天都守在工地指導,經常不回家,吃住都在村上,我們也一直是他帶隊,他一走了,我們就沒動力了。”田元安老人說,后來,又因為交通不便,機械和施工材料難以進入,再加上整個項目的投入比較大,曙光山塘的建設就擱置下來了。
生前最大的心愿成了鄧愚才臨死時最大的遺憾,也成了當地村民共同的遺憾。曙光山塘的修建計劃一擱下來就是20多年。
直到去年底,市委、市政府按照“市給支持、鄉(鎮)定項目、村組實施”的方針,出臺了“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這一惠民政策。
黃材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按照“不征地、不賠償、不處理是非”的“三不”原則,根據塅溪村九組山上的村民已遷下來和當年曙光山塘設計庫容量滿足不了現在需求的實際情況,重新規劃選址,在原來的基礎上下移約600米,增加集雨面積,并迅速在今年初正式啟動了曙光山塘建設。
“我從2004年當村干部以來,塅溪村九組年年缺水,導致農田灌溉成問題,村民的飲用水也成問題,尤其是到農忙時節,村民為了爭水每年都有糾紛,甚至還出現過打架的情況。”鎮塅溪村黨總支書記劉放均介紹,曙光山塘重新啟動建設后,既解決了塅溪村九組的灌溉問題,也解決了1000多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全村都受益了。
因此,所有村民都是大力支持配合,只要是涉及山塘建設用地的村民,個個都不講多話,無償地讓出自己的田、土和山,并紛紛到項目建設工地義務投工投勞。村民喻明亮說,修建曙光山塘是已過世的父親和自己共同的心愿,所以這次山塘修建需要用到自己老宅的地基時,他毫不猶豫就把老宅讓了出來。
在山塘修建過程中,村民起早貪黑,加班加點在工地上奮戰,經過4個多月的日夜苦干,如今,曙光山塘終于修建成功。
望著這一灣清水,現任黃材鎮水管站站長李志文心中滿是感嘆,他告訴寧視君,1989年他便到了黃材鎮水管站工作,當年曙光山塘的建設,從勘察設計到動工建設,他都全程參與了,曙光山塘的建成,不光是圓了村民的夢,也圓了所有水利人的夢。
有了水
便有了希望
如今
塅溪村幾代人
歷經30年的“山塘夢”終于實現!
離不開當地幾代村民
對水利工程的積極配合
離不開兩任水利人的重視和堅持
更離不開市委、市政府
回應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惠民政策!
所以,點個贊再走唄!
記者 | 夏倩雅 喻冠男 孫新明
編輯 | 劉 靜
編審 | 蘇 健